三宅信太郎 Miyake Shintaro
1970 年生於日本,東京。 學歷 1996 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多摩美術大學學士。 個展 2019 「突然意識到這是個遊樂園」小山登美夫畫廊,東京 2018 三宅信太郎個人史[2000 一 2018」8/ART GALLERY/Tomio Koyama Gallery, 東京 「無邊無際的夜景」銀座蔦屋書店,東京 2015 「But anyway,...
陶羽潔 Yu-Chieh Tao
1978年出生台灣,台北。 學歷 2001年,學士,加州州立大學富爾頓分校-美術系(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 ),加州,美國 聯展 2022 「前三三.後三三」,弎畫廊開幕首展,弎畫廊,台南,台灣 2021 「Focus Art Fair - Colour of Life」,Saatchi Gallery,倫敦,英國 2020 「叁十而儷」,臻品藝術中心,台中,台灣 2019 「Type‧態」,臻品藝術中心,台中,台灣 2018 ...
楊寓寧 Yu-Ning Yang
楊寓寧_洋甘菊_墨水紙本_60X61cm_2021 楊寓寧_岸邊風景_墨⽔紙本_70×76cm_2021 楊寓寧_鳶尾_墨⽔紙本_76×40cm_2023 楊寓寧_有藤編椅⼦的圓桌_墨⽔紙本_96×137cm_2022 楊寓寧_⽣態瓶_墨⽔紙本_71.5×47cm_2022 楊寓寧 Yu-Ning Yang1990年出⽣於台灣,台中 。 學歷 2016 東海⼤學美術系 藝術碩⼠(MFA) 2012 東海⼤學美術系 藝術學⼠(BFA) 個展 2022「厚度為 0 的縐紗」,養心藝術,台中 2015...
高雅婷 Ya-Ting Kao
高雅婷_小油坑_油彩、畫布_145.5x112cm_2023 高雅婷_玉山_油彩、畫布_91×72.5cm_2023 高雅婷_赤坎樓隨筆_英國水彩紙、水彩_15x21cm單件尺寸_2023 高雅婷 Ya-Ting Kao 學歷 2010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創作碩士班。 個展 2020,「粼粼」,路由藝術,台北,台灣 2015,「信仰的臨摹」,絕對空間,台南,台灣 2014,「信仰的臨摹」,海馬迴光畫館,台南,台灣 2013,「桃樂絲墜落」,非常廟藝文空間,台北,台灣 2012,Things are...
孫翼華
孫翼華 近年來的創作,與北科大木藝研發中心合作,藉由台灣在地碳化後的木質材料為基底,與水墨、壓克力及天然礦物質岩彩融冶於一爐,匯聚出波光淋漓且內斂幽微的視域感知。透過水墨及複合性媒材,如同岩層顯現時間/時代之重新思考,試圖考掘媒介本身新的可能性;此刻的形式就是內容,是一不分。另一方面,藉由海浪、繁花、水母等輕柔的元素,或繁衍或簡化抑或再製出的詩興/詩性空間,從而映現出一種屬己的陰性表述。 花猶在 直徑35cm 水墨 礦物 壓克力彩 木質材 2021 孫翼華 花魂 直徑35cm 水墨 礦物彩 壓克力彩...
周芳聿
周芳聿 創作理念 大學主修建築,研究所主修劇場設計,並於 2010 至 2013 年間完成多項劇場設計及影視美術工作。創作起源於對空間的敏感度以及對文化、地景、影像的著迷,作品主要媒材為平面繪畫、錄像、及空間裝置。 用地景作為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,生活就是田野,並用空間的移動形塑日常,如果說地方與地域性是一種脫離世界真實事務的浪漫化逃避,我則是被這種感性所吸引,透過身體移動性去感知,用理性的方式呈現。透過創作,探討人於文化差異的環境及場域下之記憶、想像及認同。 白色洋裝的少女 31.5X41 壓克力彩 畫布 ...
王裔婷 Christine Wang
王裔婷 作者對於古時代動植物遺骸與化石的「挖掘過程」、「出土瞬間」的魅力十分著迷,並希望將這份感動結合於自己的創作之中。 挖掘化石的過程中有很多的未知與期待,那種驚喜類似於我們開窯的瞬間。而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礦物質代替了動植物骨骼成為化石,這也和窯爐內的質體轉換有所相似。王裔婷創作各種抽象生物並且掩埋、自製一個巨大的化石,並享受錘破表皮、水洗本體時的每一刻驚喜。她喜歡細細品嘗釉藥結晶的流動和火焰能量的痕跡,驚嘆每一次經過自然能量洗禮後的自然變化與成長。...
王紫芸
王紫芸 生於台灣省彰化縣。 現從事藝術創作及任教於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。 創作以繪畫、裝置、複合媒材運用等多元形式作為表達。近年多以繪畫結合空間裝置的複合形式呈現。作品透過不斷的削弱物質,形與形彼此相互滲透的無名狀態,產生某種無法清楚辨識的似曾相識。其色彩調性則處於不斷度量輕盈與沉重之間的曖昧關係,尋找創作與情感間適當的距離與詩意。 創作猶如日常的散步,在「這」與「那」的距離間之細微小事所引發的思維。 53x73cm 73x53/20號 水性顏料、畫布 2017 王紫芸 2點40 53x73cm-20號 ...
邵英莉
邵英莉 我嘗試在觀看風景的過程中尋找外在與自我內心對應的形狀,將兩者疊合。我與世界的連結總在那交集處顯現,並把世界在我眼中投射的景象吸收並簡化,讓有機的線條簡潔的在畫面上攤開來。畫筆在畫面上的運動方式是液態的,滴、流、潑灑,甚至是淹沒的,蜷曲的線是蜿蜒的山稜,平坦的面是廣闊的天空,順著空氣往無限遠的方向延伸,披蓋於枝頭上的皺褶是還沒有成形的花苞,那是顆粒狀的水珠,先是滾動而後消解的邊緣在布面紋理的凹痕中被溫柔的撫順為扁平。這世界的關聯性總是需要被闡釋的,在約化的過程中化繁為簡,把註腳寫進色面的空隙,並用眼睛去訴說。 踏青 ...